Page 131 - 2017地大报告电子书
P. 131

环境学院发展报告



               月 1 日)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联合(联盟)平台

                    学院建有“地下水与环境”湖北省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,以便于师生更好的

               开展国际合作。
                    “地下水与环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”依托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环境学院
               学科专业建设,与美国、塞尔维亚、俄罗斯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科

               技合作,承担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项目。初步形成了地下水 - 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与人

               才培养的国际联盟。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地下水与环境的创新研究,不仅理论上进行创
               新和探索,追踪和引领学科前沿,同时也高度关注国家重大需求,如:地下水污染与
               水质安全、二氧化碳处置,重大地质灾害调查、评价与防治,重点矿山开采过程的水

               安全,重大水利工程的地质基础等,尤其是以王焰新校长为首的团队,在天然劣质地

               下水的成因、修复等方面积累了大批具有显示度的成果,对国家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
               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,在我国地下水污染与防控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,起草的《我
               国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战略研究报告》,成为科技部部署“十二五”期间环境技术领

               域与地下水污染控制有关的课题的重要依据。多次参与《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》

               的专家咨询,并受环境保护部委托,主持编制、参与实施《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
               况调查与评估实施方案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基地注重内涵发展,提升国际影响力 , 先后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

               国际合作项目,学院部分教师也是“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”111 引智基地的骨干,邀请

               了大量国际专家学者来华进行学术交流,学院教师国际访学十分活跃,形成了浓厚的
               国际学术交流氛围,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三、教师出国访学

                    学院鼓励教师出国访学,2017 年环境学院出国访问的老师有 5 位,其中 4 位老师

               在美国访学,1 位老师在德国访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四、国际学术组织任职

                    随着国际视野的提升,国际交流的增强,我院教师越来越多地在国际学术组织中

               担任要职,比如王焰新教授任国际地球化学协会终身会员;祁士华教授继首届联合国
               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后,又被推选为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。

               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情况详见表 11-1。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
   126   127   128   129   130   131   132   133   134   135   1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