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2 - 2020发展报告-电子书
P. 102

2020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章 合作交流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交流渠道,鼓励更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,积极举办各项学术

               论坛和会议,学术氛围浓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一、国内外交流合作

                    以“国际环境水文地质论坛”为契机,按照“院内校内、国外国内、师生互动”的原则,

               精心组织了“国际环境水文地质论坛”“名家论坛”“绿色地球论坛”等共计 37 场学
               术报告。共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 31 人(国外 9 人、国内 26 人)。主办、承办大型学
               术会议 4 次:“气候变化联合研究组”学术年会(2020 年 5 月 11-12 日);第五届国

               际青年学者地大论坛(冬季·云论坛)环境学院分论坛(2020 年 12 月 22 日);中国

               地质学会医学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(2020 年 12 月 25 日);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人
               工湿地研讨会(2020 年 12 月 25-29 日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联合(联盟)平台

                    (一)地下水与环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地下水与环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”依托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环境学院
               学科专业建设,与美国、塞尔维亚、俄罗斯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科

               技合作,承担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项目。选择当前水文学、水文地质学、环境科学与
               生态学交叉领域内的关键性、前沿性的重大科学问题作为切入点,积极联合国际上相

               关大学和科研院所,开展包括科研项目、学术交流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研究,力
               争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,培养或吸引创新研究人才,提升相关学科在国

               际上的竞争力,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,构建高水平学科群。使基地成为学术研究和
               人才培养的示范中心。初步形成了地下水 - 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联盟。

               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地下水与环境的创新研究,不仅理论上进行创新和探索,追踪和引
               领学科前沿,同时也高度关注国家重大需求,如:地下水污染与水质安全、二氧化碳

               处置,重大地质灾害调查、评价与防治,重点矿山开采过程的水安全,重大水利工程
               的地质基础等,尤其是以王焰新校长为首的团队,在天然劣质地下水的成因、修复等


               96
   97   98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   102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   106   1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