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0 - 2016地大报告-电子书
P. 120

2016



                    这些来我院学术交流的专家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国家 / 区域的大学或研究机构,包
               括美国地调局、美国科学院、美国乔治梅森大学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、美国宾夕法尼
               亚州立大学、中国科学院、华中科技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、德国农
               工大学、英国伦敦大学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、韩国庆北大学、瑞典隆德大学、香港
               大学等等水文、环境、地质、生物和大气领域相关的院系或研究所。其中,我院与美
               国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最为密切,2016 年全年共举办了 12 场讲座,其次是国内
               研究机构、德国和新加坡等大学或研究所,如图 11-2 所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国内外会议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6 年我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74 人次,其中 42 人次作了会议报告。在学
               院教师的召集下,共举办了 5 场学术会议,其中两场国际会议,分别是 “The 7th NZC

               Summer School” 和 “ACRE CHINA Workshop”;三场国内会议分别是 “ 气候变化联合研
               究组 2016 年学术交流会 ”、“ 第四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 ” 和中国科学
               院学部 “ 地下水资源 ” 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三、联合(联盟)平台

                    我院建有 “ 地下水与环境 ” 湖北省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,以便于师生更好的

               开展国际合作。
                    “ 地下水与环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” 依托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环境学院学

               科专业建设,与美国、塞尔维亚、俄罗斯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,
               承担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项目。初步形成了地下水 - 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

               国际联盟。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地下水与环境的创新研究,不仅理论上进行创新和探索,
               追踪和引领学科前沿,同时也高度关注国家重大需求,如:地下水污染与水质安全、

               二氧化碳处置,重大地质灾害调查、评价与防治,重点矿山开采过程的水安全,重大
               水利工程的地质基础等,尤其是以王焰新校长为首的团队,在天然劣质地下水的成因、

               修复等方面积累了大批具有显示度的成果,对国家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决策提供了科
               学依据,在我国地下水污染与防控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,起草的《我国地下水污染

               控制技术战略研究报告》,成为科技部部署 “ 十二五 ” 期间环境技术领域与地下水污
               染控制有关的课题的重要依据。多次参与《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》的专家咨询,

               并受环境保护部委托,主持编制、参与实施《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
               实施方案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基地注重内涵发展,提升国际影响力 , 先后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
               国际合作项目,学院部分教师也是 “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 ”111 引智基地的骨干,邀请

               了大量国际专家学者来华进行学术交流,学院教师国际访学十分活跃,形成了浓厚的



               114
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   119   120   121   122   123   124   1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