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9 - 2020发展报告-电子书
P. 59
环境学院发展报告
微生物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,力争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、非均质含水
层溶质运移模拟技术、地下水环境绿色可持续修复新技术上取得突破,不仅提出创新
性理论研究成果,而且在地下水环境绿色可持续修复新技术方面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
知识产权的技术。
环境水文地质——地下水污染机理与地下水环境修复:1. 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迁
移转化规律研究;2. 非均质裂隙岩石和岩溶含水层系统中溶质运移模拟研究;3. 地下
水环境修复新方法研究。
4.生态环境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
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以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环境学院为主体,依
托我校具备的高水平检测能力,承担我国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
查任务,为职能部门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;充分发挥我校水文
地质及环境地质专业优势,为职能部门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、评估、修复及验收提
供技术支持;开展土壤中典型污染物迁移模型研究,开发土壤调查的新方法、土壤风
险管控的新思路以及土壤修复的新技术,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。
主要任务:(1)保质保量完成我校承担的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任务;(2)
积极参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;(3)参与省、市、区土壤背景值的制定。
研究方向:(1)场地典型污染物迁移机制及风险管控关键技术;(2)土壤修复
关键技术及其长期性、有效性评估。
5.极端天气气候与地质灾害研究中心
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建设,落户中国地质
大学(武汉)。联合研究中心将结合双方在暴雨与持续性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、地
下水与地质灾害等领域雄厚的研发力量和优势,以长江中上游地区为重点,围绕极端
天气气候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等核心科学技术问题,通过强强联合,开展协同创新,
显著提升极端天气气候诱发地质灾害的监测、预报预警、风险评估和防范能力,拓延
气象服务领域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发展,更好地服务国家防灾减灾需求。
主要目标是:(1)促进跨学科、跨部门的交叉融合;(2)锻造一支具有国际竞
争力的特色团队;(3)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监测、形成机理、预测预警
和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体系;(4)构建长江中游重点地区极端天气气候 - 水文 - 地
质灾害的一体化监测网络;(5)提升气象行业服务国家防灾减灾的能力;(6)建设
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。
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:(1)极端天气气候 - 水文 - 地质灾害一体化监测(简称
监测方向);(2)极端天气气候 - 水文过程 - 地质灾害发生机理(简称机理方向);(3)
53